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

張文光﹕民主派最嚴寒的冬天

張文光﹕民主派最嚴寒的冬天 (明報) 11月 23日 星期五 05:05AM

【明報專訊】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,是民主派最嚴寒的冬天。

因着助選的原因,我走過不同的選區,每個選區都有它的故事,有地區工作的失誤,有資源匱乏的艱難,有艱苦奮鬥的身影,有初生之犢的朝氣。儘管結果有成有敗,但成敗不足論英雄,既然選擇身為民主派,走遠離權力的路,必然面對權力機器的圍堵,嚴寒冬天是遲早要來的。

香港已有足夠的幸運,在殖民地結束的前夕,民主派由壓力團體出發,由社會運動走向議會政治,建立了民間的社會力量,藉八九民運和七一遊行而壯大,制衡政府的濫權和專橫。歷史也真有點諷刺,當年也反殖的左派力量,回歸後成為建制的機器,政治上與民主派勢成水火。

像所有的建制力量一樣,左派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,他們在地區有龐大的資源,在政府有親疏有別的政策,在社會有廣泛的權力網絡,只要不犯23條的大錯,其勢力只會走向壟斷。若不是董建華政府的失敗,若不是23條粗暴立法的鹵莽,這壟斷的權力網羅,怎會到回歸10年才初見成效?

從中央政府統一的考量,香港已失去台灣垂範的價值。台灣朝野與國際力量纏繞不休,怎願意接納一國兩制?而香港的金融經濟地位,也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的崛起,影響中國金融和政治的穩定。溫家寶說:深圳市人民幣的流通量,幾乎佔全國的一半。這樣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,中央怎能放手不管,怎能不有所作為,讓民主派挑戰權力?

中央也明白港人對民主的追求,即使能壓制2012雙普選的聲音,也要交出2017有篩選的特首普選時間表。但中國式的普選是許勝不許敗,也不能容許政黨輪替,唯一的方法是在普選之前,打殘所有的民主黨派,剷除他們的第二梯隊,孤立民主派的一線領袖。2017年,當民主派領袖告別政壇,第二梯隊也潰不成軍,地區樁腳亦寥寥可數,傳媒輿論更早已歸邊,還有能力參加特首普選,甚至有能力政黨輪替麼?

不要懷緬過去短暫的風光

區議會選舉是小試牛刀,初步動搖民主派的地區勢力,接續的陳方安生選舉,08年的立法會選舉,11年的區議會選舉,12年的立法會選舉,將不斷地削弱民主派的力量,讓民主派局限於安全的少數,既可制衡政府免於澳門式貪腐,也要主宰着大局避免中央失控。不是新加坡的絕對控制,也不是澳門的民主花瓶,而是低於四分一的議會力量,連彈劾特首的啟動程序也不夠票,更遑論否決中央的重大議案了。

民主派嚴寒的冬天肯定漫長,不要懷緬過去短暫的風光,不要埋怨左派有無盡的資源,不要想像有名牌和明星效應,雖然不是由零開始,但要有少數派的政治準備,有着70年代的獻身精神,為民請命,為民喉舌。

~ 如果這個是檢討, 再檢討100次都無用.